优惠政策 |2024-01-16
今天(8月31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发展在申城”系列主题市政府新闻发布会第八场——“聚力‘最虹桥’深耕‘数字化’”长宁区专场。长宁区委书记张伟介绍长宁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情况和工作举措。长宁区委副书记、区长侯继军,长宁区发改委主任叶鹏举,长宁区人社局局长张源,长宁区规划资源局副局长苏立琼共同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来看文字实录↓
如何推动城区核心功能跃升,实现高质量发展? 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发布内容请戳↓ 抓住“大虹桥”新一轮发展机遇,把战略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动力 人民日报:长宁在对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这一国家战略中,如何抓住“大虹桥”新一轮发展机遇,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国家战略? 张伟:大家都非常关心“大虹桥”的发展,特别是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这一重大国家战略部署。近日,国家层面基于“大虹桥”的良好发展态势和重大使命需求,对这一重要平台建设给予了新一轮政策方面助力支持,出台了进一步提升能级的若干政策措施,让我们深受鼓舞、倍感振奋。 长宁区是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和南向拓展带的交汇点,是“大虹桥”的核心节点和重要的桥头堡。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我们不断深化对战略内涵的认识,全区上下形成一致共识,这就是,“大虹桥”的开发开放是长宁在新征程上“再次腾飞、蝶变跃升”的一次系统性、重塑性的战略机遇。 我们深刻感到,从“长宁的虹桥”到“上海的虹桥”,再到“长三角的虹桥”“世界的虹桥”,“大虹桥”带给长宁的绝不是“溢出”效应,而是“涌入”效应,我们的定位不是简单的“对接”、单向的“承接”,而是要有机的“融入”、一体的“推进”,通过创造性地抓落实,把战略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动力。在具体推进中,我们注重把握两个方面。 一方面,拉长板、扬优势。长宁在大虹桥板块中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其中不少是长期积淀而成的,比如,航空服务功能、数字经济集聚、专业服务、总部经济、职住平衡等方面,长宁在大虹桥中是有比较优势的。 接下来,在落实国家战略上,我们要进一步放大这些比较优势,积极锻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长板,不断提升在整个大虹桥建设中的贡献度、显示度。又如,围绕做大做强航空服务业,我们将主动对接上海世界级航空枢纽打造,力争在加密城际空中快线、提升公务机运营能力、推进保税功能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吸引更多海内外航空总部、航空联盟、大飞机相关项目入驻长宁,着力打造强劲活跃的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 另一方面,补短板、强弱项。问题导向是我们工作的重要方法。近期,我们正在部署开展“补短板、强弱项”专项提升行动。以此为契机,我们要进一步找准长宁在落实国家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裉节难题,以改革的勇气、创新的举措,补齐短板、提升质效。 比如,老虹桥地区是上海改革开放的先行者,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变迁,现在面临着楼宇设施相对老化、产业形态亟需转型等问题,为此我们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推动新老虹桥联动发展这一任务,围绕政策联动、项目联动、功能联动等,建立健全议题共享机制,大力推进存量商务楼宇“腾笼换鸟”,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逐步实现资源共享、政策共通、平台共建,更好推进新老虹桥的联动发展。又如,长宁作为中心城区,建成较早,土地资源非常稀缺,但同时,区域内还存在一些低效的产业用地、园区等,如何加快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攻克的一个难题。我们将在全面排摸、仔细研判的基础上,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积极探索土地多用途混合利用,推动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引导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工业上楼”,加快存量低效产业园区的更新升级,为长宁的高质量发展腾出更多优质空间,促进经济密度的不断提升。 持续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丰富数字经济生态圈 侯继军:早在20多年前,长宁就明确提出了“数字长宁”战略,在多轮信息化、数字化的浪潮中,始终深耕数字经济领域。今年1-7月,长宁数字经济企业完成税收203亿元,同比增长21.6%;互联网平台交易额同比增长41.5%,有5个电商平台交易量达到了百亿以上;数字经济的核心产业——软件信息服务业近五年营收增速均保持在20%以上。这些成效的取得,主要源于两方面的持续努力。 一是持续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我们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坚持改革创新,不断优化“容缺、容错,扶新、扶特”的包容审慎监管机制。这些创新举措能够让数字经济企业专心创业、安心发展,也因此培育出了拼多多、携程、分众等龙头企业,以及一批细分领域的独角兽、隐形冠军企业。 二是持续丰富数字经济生态圈。我们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电商平台、互联网+生活服务业、人工智能等蓬勃发展。同时,我们也积极布局工业互联网、数字医疗等新领域新赛道,梯度式培育成长型、创新型企业。 下一步,我们将依托国家级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建设,持续优化数字经济发展营商环境,在继续做大做强互联网+生活服务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互联网+生产服务业、互联网+医疗、工业互联网平台、能源数字化等领域,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同时,继续大力支持平台拓展海外业务,进一步巩固扩大数字经济的发展优势。 推动两大战略的双向赋能,全力打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中国经济导报:近年来长宁的营商环境方案从1.0持续升级到6.0,今后将如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有效回应市场主体需求,持续吸引优秀人才团队助力“大虹桥”和“数字化”大战略? 叶鹏举:长宁始终坚持以市场主体和人才团队的诉求和感受为导向,持续迭代推出一批原创性强、含金量高的优化举措,如助力贸易便利化“验放分离、零等待”、“一照(证)多址”改革、跨区域网络市场协同监管、食品生产许可的“一址两用”等,不仅助力企业和人才更好地创业、展业,深受市场主体欢迎,支撑了长宁转型发展,还先后6次获国务院通报表扬。 我们深知,优化营商环境永远在路上。长宁将主动对标先进,推动两大战略的双向赋能,全力打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在市场化方面,我们将加大排摸力度,找到更多承载主体和业务场景,使大虹桥战略下的创新性政策持续为市场主体带来更多的发展红利;长宁将持续做深做细“三级三系”企业联系服务机制,进一步做实全市首家涉企政策全生命周期精准服务专栏;在东虹桥片区探索推行“企业开门七件事”和“白领十大实事项目”,努力打造“虹桥营商环境样板间”。 在国际化方面,我们将积极发挥老虹桥地区的开放积淀优势,带动全域的国际化精品城区建设,全方位提升区域的宜商宜居水平;聚焦助力企业“引进来、走出去”,努力打造一批功能性平台,提升市场主体参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专业化能力和水平;聚焦贸易投资便利化,进一步做实RCEP企业服务咨询站功能,持续开展好商务会客厅和行业发展沙龙等系列活动;聚焦人才国际化服务,不断拓展提升“虹桥海外人才一站式中心”等服务阵地,为海外人才提供更多的就业创业便利。 在法治化方面,长宁将持续加大探索,统筹好包容审慎监管和健康规范发展的关系;推动涉外民商事纠纷调解中心、上海先行法治调解中心实质化运作,提升商事纠纷的解决效能;持续做好免罚清单动态发布,积极发挥互联网审判庭等创新机构对数字经济的引领护航作用;用好新成立的“航空案件审判站”功能、构建起国内首个融调解、仲裁、审判于一体的航空争议一站式解决平台,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的创新发展,提供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保障。
在科创资源集聚、功能载体布局、高端人才服务等方面使力,积极探寻符合长宁特点的科技创新发展模式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请问长宁在科技创新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接下来在发挥科创引领力方面有哪些工作考量? 侯继军:近年来,我们持续在科创资源集聚、功能载体布局、高端人才服务等方面用劲、使力,积极探寻一条符合长宁特点的科技创新发展模式。主要从三方面着手。 一是抓住以新焕新这一有效路径。去年起长宁在愚园路、武夷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划出1.48平方公里区域,试点推进“上海硅巷”科创街区建设,以城市更新释放科创空间,以科技创新激发老城区的新活力。目前街区内已经培育和集聚了国家级、市级专精特新企业42家、高新技术企业65家、市级创新型中小企业55家。 二是抓住科技企业这一创新主体。我们通过不断优化对科创类企业的服务,充分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比如,在生态链接方面,我们积极搭建平台,组织开展各类创投沙龙;拿出一些载体空间,向“种子期”科创团队和企业免费开放;在金融服务方面,积极开展科技企业创业责任保险补偿机制试点。 三是抓住科技人才这一关键资源。通过优化政策、环境、服务等,不断增强城区对科技人才,尤其是对留学归国人才、青年创新人才的吸引力。出台留学回国(境)人员过渡期内租住人才公寓支持政策,已惠及490余人。此外,持续打造时尚潮流的公共开放空间,促进科技人才的集聚和互动交流。 强化科创策源功能是一项长期工程,接下来,我们将持续促进科创要素资源汇聚,不断完善科技创新生态,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一方面,努力打造高质量开放式科创街区。让街区既有历史底蕴,又有时尚外表,还有科技内核。另一方面,持续营造活跃的科创生态氛围。全面关注科创企业需求,一以贯之地做好企业最可信任的“创业伙伴”。提升人才服务全周期管理水平,更好促进科技人才的集聚发展。在这里,我们也诚挚欢迎海内外人才、科创团队来长宁共建共享科创生态,共同成长! 持续推进多维度、深层次、全景式的城市更新,实现更新与生态保护融合并进 文汇报:长宁是较早启动城市更新的中心城区之一,不少更新后的街区都成为热门打卡地,下阶段长宁对推进城市更新有何考虑,能否透露一下相关重点项目? 苏立琼:长宁区是较早启动城市更新的中心城区之一。2016年,长宁区提出全力推进城市更新的发展战略,2017年,发布了全上海首个覆盖全区的城市更新方案。这些年,我们成功实践了愚园路、武夷路、上生新所、宝地新华等一批街区和地块的城市更新,也完成了苏河岸线贯通、外环绿带、精品小区、生境花园等一批民生类城市更新项目。下阶段,我们将持续推进多维度、深层次、全景式的城市更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我们将继续先行先试、敢于创新。在增量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发挥存量资源更大的效能。我们将继续推进将更多城市空间和市政基础设施纳入更新计划。继中环桥下空间、天山污水厂城市更新之后,我们将尝试推进江苏路地铁站、72路公交首末站等城市公共设施的更新改造,在市政交通功能基础上,努力叠加绿地休憩、社区服务等功能,实现设施从单一功能向高品质复合功能的转变,进一步实现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 二是加强政企合作,谋求各方共赢。